找到相关内容365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元初临济僧人--海云的禅法和思想

    不变不变随缘”之真心 为基础,主张“休生分别”,并依此开展出其无有出家、在 家之分,乃至儒、释、道三教合一的思想。 在感化元初诸王(特别... 出家与在家。这一休生分别的形上学基础,是禅学第一义- -真心。这一真心,禅学认为是随缘不变,又是不变随缘的 。随缘不变说明通过种种努力,宗教体验可以达到“顿悟...

    冉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5746200.html
  • 涤华禅师行略(2)

    迁。能治即治,无可治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者,生死无所谓,那时其道成也,彼岸至也。一九九五年六月五日释涤华合十 师父在大连说法四十多天,其中有一部分开示整理在第十章“开示弟子 婆心切切”中。...,方可谓真参、真禅。怎麽讲?活佛现前,能治一切身病、心病,余也不被彼动摇,即名为真修。真修就是到彼岸,就是法身佛。若佛现身,命余改变金刚之义者、之道者,余亦不动、不改、不摇、不变、不移分毫。其道成也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1146320.html
  • 涤华禅师行略(4)

    。后因多人识心放不下,非印上不可,师父也只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了。师父谢世后,留给弟子的遗书上写道:“此像以后不准用。”并在《合刊》所附的照片上,用粗毛笔打上叉,旁边写着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...大连、镇江、淮安三人,先后从木龛的前面圆孔,与木龛上面圆孔,看见师父百会穴,出现食指粗,大约三寸高的白色光柱。我们请了两位摄影师拍照,都说,照不上影,只见一片白光,又商议出高价再照,都不肯,只好随缘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1146322.html
  • 佛教医学引论(2)

    法性。此一真常之心随缘显现,而又能"随缘不变不变随缘"。正因它如此超越而又随缘,故不可以妄心揣测,超言绝虑,无可名状,所谓"出言即错,拟议即乖"。同时,它具备的...范围。人的八识互相缘起,形成身心世界的情况,如《大乘入楞伽经》云:"意从赖耶生,识依末那起,赖耶起诸心,如海起波浪,习气以为因,随缘而生起。"谓第八阿赖耶识为心体,如大海一样潜藏有...

    尹立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83846365.html
  • 佛儒之异同及其相互影响

    真,常住而不变不改故谓之如,说得明白点,乃是本体真实不变之谓;《往生论注》也说:“真如是诸法正体”(注2);中国佛教诸宗派经常所说的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,也是指真如作为诸法之本体,具有常住不变易和随缘变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3446501.html
  • 梁武帝诗赋中的“儒佛会通”论

    明心见性之法。心,梵语为citta,佛教谓心为真体,是心性,不变之心体,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。《止观大意》云:“不变随缘,故为心;随缘不变,故为性。”性是体,《唯识述记一本》:“性,体也。”是圆明之真心,也...雅旨,尽曲台之奥义。”任昉说他:“本自诸生,取乐名教[6]。”即位后,他信佛教,然对儒教的态度始终不变。这可由下面四点得到证明:(一)、为政一依儒家礼教,推行德治政策终生不休;(二)、施教全遵儒家教育...

    洪顺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1446585.html
  • 僧教育制度之建立(上)

    不变随缘》与《随缘不变》的智能运作。时代毕竟不同了,修行,固然要用最古老的心态和方法;然而度众生,右就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了。当然要如何变通,才是如法如律,而又不失佛教原则?这是需要智能抉择的。因此一个...院〉的节围内,但所谓的佛学院,毕竟它代表着一种注重〈计划性〉、〈制度性〉及〈规格性〉的佛门教育方式,甚至体制,它刚好与中国传统僧教育的〈随缘性〉及〈个人性〉、〈自发性〉,有着某种程度的对比。或许,它...

    法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2446727.html
  • 教化修行责任

    提起勇气。   73、能够随缘不变,行事才有目标原则;能够不变随缘,做人才能收放自如。   74、人有享不到的福,没有受不了的苦;人要做正人君子,不要做消极好人。   75、读书,以融通为主要,以方法、...。别人的善言懿行,自己要能感动;自己的所言所行,也要感动他人。   177、“随缘”是立场互易,随顺环境,但决非随便行事,苟且偷安;“不变”是择善固执,一以贯之,但不是墨守成规,泥古不化。   178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0246974.html
  • 宋释永明延寿论心王义至八识之展开

    ,无外识性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。永明延寿论八识心王,由眼耳鼻舌身意识推出第八阿赖耶识为体,此识不守自性,随缘变时,似有流转而实无生灭,亦非去来,如湛水起沤,沤全是水,华生空界,华全是空,以识性未尝去来...义者,即体常不变,故号真如,因合不合分其二义,本一真心湛然不动,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,别求真如理者,如离像觅镜,即是恶慧,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,而生二执。[46]  永明又以镜喻:   问...

    孔维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547545.html
  • 拈花微笑与达摩东来(2)

    别无圣解。  禅修内涵,在於信心、道心、悲心的长养增进——不变随缘,慈悲喜舍。  禅修行持,在於规律、简朴、惜福的用心实践——依戒生活,知足淡泊。  禅修精神,在於承担、无畏、精进的落实行履——自心是...千年的演变,禅林规范同样无法维护旧观不变,然大体还是依於《百丈丛林清规》的精神,如引一直流传到清末。如清末民初的江南四大禅宗丛林——金山、高旻、天宁、天童,皆是当时禅和子往来参学的必到之处。  “五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047867.html